“如果生命只给我13个月,那就用有限的时间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这是丁宇翔与病魔斗争之后的决定,而“自己喜欢的事”,于他而言,从没变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丁宇翔是北京金融法院审判一庭庭长,一名有着17年审判经验的资深法官。他是全国法院办案标兵,是北京市国家治理青年人才;是季承诉北京大学返还原物纠纷案、航空公司泄露乘客隐私权纠纷案、全国首例银行间债券市场虚假陈述案等多起“首案”的审判长;是出版了多部热销专著、发表了70多篇专业文章的法学界影响力人物。

荣誉等身的丁宇翔,对这一切看得很淡。在一个又一个疑难复杂案件办理中攻坚克难,在一项又一项法律前沿问题前思考不停、笔耕不辍,才是他真正的兴趣所在,也是他为之全情投入的事业。如今45岁的他已打破“13个月”的魔咒,虽略显沧桑,但法台之上,他自信从容;追求法治的道路上,他始终步履坚定。

善思勇行

以个案推动法治进步

2021年5月25日,距离北京金融法院成立仅两个月,该院的“1号案”全国首例银行间债券市场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开庭。该案案情疑难复杂,涉案金额高达5亿元,涉及当事人众多,这都让承办法官孙妍和审判长丁宇翔倍感压力,却也充满期待。他们知道,这又是一起具有示范意义的案件,其裁判结果将对界定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边界,推动金融市场健康稳定运行发挥积极作用。

以法官的裁判推动法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是丁宇翔走出北京大学校门时,毅然决然选择法官职业的初衷,更是从业至今未曾动摇的信念。

但,对这个目标的追求并不容易。丁宇翔估算过,“1号案”中,仅仅是将案卷看完,最少也需要100多个小时,而实际上,整个案件办结历经整整21个月。

在丁宇翔的职业生涯中,与挑战和压力为伴几乎成为常态。

2014年航空公司泄露乘客个人信息案备受关注,彼时还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的丁宇翔是此案的二审承办人和审判长。起诉航空公司和网络购票平台泄露其个人信息的庞先生,一审因证据不足,未能获得支持,提起上诉。“那时候,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还比较弱,类似庞先生的遭遇较为普遍,甚至很多人已经习以为常。”但在丁宇翔看来,个人信息泄露泛滥之势必须从法律层面予以规制,“没有先例,但不妨碍我们依法作出改判的决定。”

改判的过程比想象中曲折。丁宇翔搜集了大量资料,与合议庭成员反复商讨,最终根据在案证据,巧妙地利用民诉法司法解释中确立的“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判定两被诉公司存在泄露的高度可能,并据此认定侵犯隐私权成立。

这份判决作出后也曾引发了一些风波,但历经数日,该案不仅推动各大航空公司完善了信息保护措施,而且还成为个人信息保护各类著作中常被提及的经典案例。如今,专攻金融领域的丁宇翔,又在以往少有人关注的金融领域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中继续着他的研究。

由于长期深耕商事和金融审判领域,承办了大量“疑难杂症”案件,丁宇翔已经习惯于在遇到难题时跳出案情本身,回归法理去考量新的事物和复杂的情况,在遵循法理的基础上对具体说理做一些探索和创新,而每一次的成功探索都会带给他满满的成就感,也成为他下一个探索的新起点。

笔耕不辍

审判与学术相得益彰

在穿梭于北京城东西方向的早班或晚班地铁上,时常会见到抱着电脑敲字的丁宇翔,在每个周末陪孩子上课的等待区,他依旧是那个姿势,全情投入到自己的文章创作之中。

这么多年,无论多忙多累,写作这个习惯丁宇翔都没有中断过。“工作时间总是忙于审案,遇到的一些问题来不及思考,我就会把它们记录下来,有时间就拿来思考。”于是,笔记本电脑就成了他最亲密无间的“伙伴”。

丁宇翔告诉记者,他的研究习惯得益于求学路上遇到的恩师。在北大读研究生期间,他的导师葛云松教授每两周就会组织一次读书分享会,逼着学生们养成认真读书和深入思考的习惯。慢慢地,丁宇翔发现,知识积累得越多,就越会产生兴趣。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法学博士研究生后,丁宇翔又有幸师从孙宪忠教授,在孙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下,丁宇翔甚至学习了德语,研读原版法学专著。

丁宇翔回忆说,读博那个阶段,法院的工作已经非常忙碌,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和写论文上。整整3年,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妻子一人扛了起来,至今他仍深感愧对妻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丁宇翔30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不仅获评了社科院当年的优秀博士论文,出版后还获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孙宪忠教授评价,丁宇翔是自己最勤奋、最善于思考的学生之一。

这样的习惯也让多办难案的丁宇翔受益良多。面对复杂的案情,他随手记下问题,在后期的边思考边写作中不断完善思路,不仅更易找寻案件办理的出口,也成为他丰硕学术成果的重要积累。季承诉北京大学返还原物纠纷案审结后,他撰写的《返还原物请求权研究》成为国内研究返还原物制度的第一本专著;聚焦共享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的新类型纠纷,他撰写了论文《跨越责任鸿沟——共享经营模式下平台侵权责任的体系化展开》;调入北京金融法院后的几个月内,他就集中发表3篇论文,对新证券法实施一年多以来证券审判的新趋势和新动向进行了探讨分析。

在精办案件的同时,丁宇翔笔耕不辍,发表了7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两部独著和8部合著,其中《个人信息保护纠纷理论释解与裁判实务》是一部横跨个人信息保护前沿理论和裁判实务的著作,为个人信息保护贡献了智慧。

以岗疗病

深植热爱与担当

2021年11月30日,丁宇翔被确诊肺部恶性肿瘤,医生建议他尽快入院治疗。他问医生自己还有多长时间,医生回答,大约11至13个月。拿到诊断证明书之初,丁宇翔也消沉过,但很快就调整过来:“如果生命只给我13个月,那就用有限的时间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

从那之后,丁宇翔一边积极配合治疗,一边在助理的帮助下,把自己生病前手里的案子陆续办结,还完成了一篇调研报告。

金融法院“1号案”第二次开庭时,丁宇翔被发现肿瘤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医生反复叮嘱他一定不要久坐,否则血栓会进一步恶化,直接影响抗肿瘤治疗。可丁宇翔为了不耽误案件审理进度,还是硬撑下4个小时的庭审。庭审结束,他的双腿已经麻木。北京金融法院院长蔡慧永心疼地嗔怪他:“你不要命了?”

病假中的每一次到院,都让丁宇翔觉得“工作特别有意思”。2022年9月22日,丁宇翔终于获批回院上班,院里要求他以休息为主,慢慢适应工作。可丁宇翔一回到审判岗位就觉得病好了大半,因治疗药物引起的严重失眠,反而在他日复一日的办案操劳中被治愈了。“上班之后睡眠质量特别高,虽然工作强度和生病之前差不多,可我不觉得疲劳,上班一个多月之后,体检指标反而逐渐恢复了正常,一直保持到现在,这让我对自己更有信心了。”说到这里,丁宇翔露出了笑容。

其实,“催促”丁宇翔回来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始终放不下的“乐视网”案。这起迄今为止登记的权利人人数最多、被告数量最多、涉及的虚假陈述行为最繁杂、索赔金额最高的证券纠纷普通代表人诉讼案件,是丁宇翔的一块心病。“坦率地讲,我之前审理的所有证券案件遇到的事项和问题加起来,也没有这一起案件多。”丁宇翔说,“这个案子如果我没能结出去,会给接任审理的人造成特别大的麻烦,也意味着诉讼周期的拖延,我就算死都不会瞑目的。”

最近几个月,丁宇翔一心扑在这个案子上,带领全庭法官认真研究案情,细抠每一个细节,他“随手记”的笔记都有几万字了。

“乐视网”案件办理过程中,还有一个让丁宇翔操心的事:“2000多名投资者提起诉讼,如果每人都要来北京登记、谈话、开庭,得花费多少金钱和时间成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丁宇翔带着团队向院党组提出建立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在线平台的设想。最终,在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仅用3个月就落地完成,所有原告均通过新平台高效便捷地完成了登记工作。不过,这还只是一个起点,在丁宇翔的积极推动下,北京金融法院逐步建成“双轨双平台”工作机制,包括代表人诉讼机制、示范判决机制、代表人诉讼在线平台、示范判决服务平台,目前已为6000余名中小投资者在线诉讼提供了便利。

在丁宇翔的同事们眼中,他既是专业水平出众、工作能力出群的法官和领导,更是不畏困难,始终于法治道路上坚定前行的典范。

蔡慧永动情地说,丁宇翔用专业的审判能力赢得当事人和业界的尊重和好评,为法治进步不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北京金融法院为拥有丁宇翔这样干事创业的司法人才而感到骄傲。

关键词: